解脫道次第與步驟(肆)

三結斷後七有之䆁若何?

答:
【一】
三結斷後還有七有人天往返?
一般在佛教中後期經論和佛教界都會說?
三結斷後七有謂是,人和天七次往返。

但如此解釋是向外六入論事,也會讓有心人,心生附會與自意以為自己已見法,只存等待人天七返而成聖果。

當然很多人解釋?
人&天七返是言見法後,最慢人天七返必證阿羅漢位,然此釋似謂離無常法之謂也!

我曾遇過幾位自認為見法之人(在家,出家都有),也不見其意、其心、其行、其道,為有力向法次法向法之行(法次法向:依五陰,向厭離,向離欲,向滅盡,向捨)。
也不見其人、其心是不斷正向離、捨、滅 世間八法和離、捨、滅,欲界無明、隨眠和煩惱的!
此類自謂見法之人,似都認為己已見法,而經言見法者,謂是人,人&天七返必成聖道,觀察此類人,似都在等待著七返之成(證)。

今佛教界甚多自認為是見法者,似都在等待這人&天七返,故言此較不符佛法 法性之釋,因為此易被似是之人事所附會故!

故謂若法性之釋七有應為:
還有欲貪。。。。。故欲貪有。
還有欲瞋。。。。。故欲瞋有。
還有色界愛染。。。故色愛有。
還有無色界愛染。故無色愛有。
還有掉。。。。。。。故掉有。
還有慢。。。。。。。故慢有。
還有無明。。。。。故無明有。
此為釋三結斷後之七有(七數)。

七有人天往返。
應如此斷點–七有,人天往返。

七有–謂指三界無明還有七數,故謂七有。

人天往返–謂指或生人中修,或生天界修。
故謂人天往返。

三結斷者謂為還有七有之三界無明。
所以若此生只三結斷而命終,因還未斷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所以還有三界無明,故命終後還會投生人界或投生天界,或往、或返,而繼續修斷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之修。
故謂之七有,人天往返。

【二】
七有釋義:
1,欲貪有:
還有欲欲,故云:欲貪有。(有欲界貪)
貪心又名:
心欣可意。心欣可愛。
心欣可念。心欣可樂。

2,欲瞋有:
還有欲界瞋,有貪故有瞋,故云:欲瞋有。
@有欲瞋,因為瞋是欲界的特色,瞋是貪的反作用力。
瞋心又名:
心不可意。心不可愛。
心不可念。心不可樂。

3,色界愛染:
心會染色界,染光明界,四禪禪定之界亦屬色界,故云:色界愛染。
@色界為純光明亮之界,故云:色界。
色界就是大乘部派所著之梵我,大乘宗教所言之佛國土。

4,無色愛染:
心會染空,染識,染無所有,染非有非無,故云:無色界愛染。
@無色界法,因無欲,無色,故云:無色界。

5,掉:
識 會掉入 色界之染,掉入 無色界之染,故云:掉。
@掉與掉舉不同,掉是細心住,掉舉是粗心住。
一般佛教界都解釋為–掉舉,這是有誤的!

6,慢:
有 有,就有慢,掉入色界就稱為色慢,掉入無色界名為無色慢。
@一般佛教界都解釋為–我慢,這是有誤的!
因為三結斷時,身見(我見)已破、已斷,故只云:慢,不云:我慢。

7,無明:
色愛為無明。
無色愛為無明。
掉為無明。
慢為無明。
因為欲染、色染、無色染,此三界無明,還未完全正離、正捨、正滅、正斷、正盡,心還未完全契無常無間,無我無間,寂滅無間等, 故云:無明。

此七有之無明,此生若未滅盡,命盡後或生人界在人界滅,或生天界在天界滅,或在轉生時滅,滅便入涅槃。故未必然定說,定有 七有之返。

🔴概述三結斷後七有之釋。

【三】
三結斷後,行者會致力於欲界之欲貪、欲瞋、欲癡(無明)之趨薄…趨薄…趨薄作修習,所謂漸向無間等修。
此謂為有學位,學向、修向、行向滅欲界之欲貪、欲瞋,心力向薄世間八法,心力向離、捨、滅、斷、盡 世間八法,而己心于緣無緣滅法,行根、行力,心不斷正向四沙門果。

1,有學位為學修~
三結斷:
謂身見結斷,戒禁取見結斷,疑結斷。
時證第一沙門果,名:須陀洹(入聖流)。
證須陀洹者,入出世間聖人之流(道),故名:入流。

2,有學位為學修~
三結斷後:
謂於欲界之欲貪、欲瞋、欲癡(世間八法)漸漸趨向趨薄…趨薄…趨薄。
時證第二沙門果,名:斯陀含(一還)。
證斯陀含者,還入欲界天界或人界一往,故名:一還。

3,有學位為學修~
五下分結斷:
謂三結斷,欲貪結斷、欲瞋結斷(永離欲界)。
三加二為五,故言五下分結。
時證第三沙門果,名:阿那含(不還)。
證阿那含者,不再入欲界天界或人界,故名:不還。

4,有學位為學修~
謂五下分結斷後,行者學修正向五上分結斷:
謂證色染結斷(離色界)、無色染結斷(離無色界)、掉結斷、慢結斷、無明結斷,三界結染永斷、永離、永捨、永滅、永盡、三界輪迴永斷。
時證第四沙門果,名:阿羅漢(無生)。
證阿羅漢者,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無明、隨眠、愛染,永離、永捨、永滅、永斷、永盡 不復更生,不再生三界&不再三界生,故名:無生。

阿羅漢名無學位。
此謂從有學位學修至無學位。
阿羅漢界為~
五陰永離無間。
無明永斷無間。
三界愛染永滅無間。
意止息,識永不攀緣住。
識不住東方。
識不住西方。
識不住南方。
識不住北方。
識不住四維。
識不住上方。
識不住下方。
識都不所住。

而自記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除慢無間,
不受後有,寂滅涅槃。

成就六解脫:
離欲解脫。離恚解脫。
遠離解脫。愛盡解脫。
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無為無間。
無常無間。
無我無間。
涅槃無間。(寂滅無間)
無為&無常&無我&涅槃&正等無間。
此謂:佛陀和阿羅漢所證之界。

🔴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斷時方名:阿羅漢。
非證阿羅漢才斷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
歷史上的釋迦佛陀是為離、捨、滅、斷、盡 五陰三界無明、隨眠、煩惱,輪迴,才入森林修行的(此謂滅我),不若今人大都是為了想成佛、成阿羅漢才修行的(此謂成就我),此謂古今修行者於學習佛法和學習修行,其發心上最甚差之處也!

。。概論四沙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