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離心
是行者自己內心對自己五陰三界無明心生厭而欲離五陰三界無明的發動,發動的原因是自己覺得五陰三界無明的重複輾轉輪迴是苦,所以要於厭離五陰三界無明輾轉輪迴的苦,而無明與煩惱與輪迴與苦,都是在自己的五陰三界裡發生。
是故當外六入觸動內六入,啟動五陰和合產生相續時,就正觀無常,無常是法界(宇宙)的特色(總法則),看到五陰無常的逼迫性,就是四聖諦所言的苦諦(無明行苦),一般人對五陰不生厭、不離想,此是因為對苦諦不清楚或言不夠清楚,或言心太粗,故不容易看到自己五陰無明隨眠之行苦。
修行沒有訣竅,
就是其心對己五陰之行不斷的~
知、離、放、捨,相應滅。
知、離、放、捨,相應滅。
知、離、放、捨,相應滅….如此重複、重複再重複提醒己心,離放捨五陰諸行。
一般人之所以不放、不捨,是因為其心皆抓~身是我、我的身,心是我、我的心(我與我所),是故難放、難捨。
所以所謂修行就是不斷於五陰下放、下捨,放下、放捨,就能漸漸離滅五陰無明業報與業報之苦。
於解脫道法或修解脫道,若不懂 就是不懂,若不會 就心認不會,若心無力 就意認心無力,要如實面對己心,只要如實知自己的能耐,然後找方法對治,這樣修行就能慢慢正向正離五陰三界和正滅五陰無明而向於解脫行。
厭離心是從討厭到厭離再到出離,行者厭離心若沒有發動出來,要想向滅五陰無明而解脫,其心就一定會沒有那個動力。
一個學習者,在了解厭離心後,如何在軌道上開始慢慢落實,那要一段時間,那要心一直學習沉澱、沉澱、沉澱,心沉澱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看到內心那個「集」的逼迫性,所謂緣無明行的逼迫性,時心才會不斷想向善、向法、向修、向行、向離、向放、向捨、向滅,時心才會自動趨向於厭離心,厭離心出來 對五陰三界、對五陰世間的愛染,自然自動就會想厭離、想出離,自然就會想捨滅,此謂出離心之現。
2. 什麼是苦?
苦是一種不得不的推動與牽引,那力量就叫無明業的牽引,其引之力就是苦,而人常常忘記那個苦,合理化那個苦,喜歡讓苦之結繫、結纏、結縛、結使,所以才會煩惱不斷,憂悲惱苦不斷,最後搞到自心無能為力,那就更甭談解脫了。故此五陰行(生命行)的不得不謂之苦。
修行人想不無明,想求解脫,想離苦,可是往往覺得力道不夠,那是因為我們對苦的體會不夠,善的資糧不夠之因。
何謂善資量?謂心具善性。
何謂心善性?謂心離惡心。
何謂心離惡性?謂離見惑,離思惑,離四顛倒,離五蓋,離世間八法之執。
離見惑謂:
心離身見法,心離邊見法,心離邪見法,心離見取見法,心離戒禁取見法。於五陰中,離此五見惑,惑見之法。
離思惑法謂:
心離貪法,心離瞋法,心離癡法,心離慢法,心離疑法。於此五陰中,離此五思惑,惑思之法。
離四顛倒謂:
離心著常法法,離心著樂法法,離心著我法法,離心著淨法法。於五陰中,離此四顛倒法見之法。
離五蓋謂:
心離貪欲蓋,心離瞋恚蓋,心離掉舉.掉悔蓋,心離昏沉.睡眠蓋,心離疑蓋。於五陰中,離此五蓋非善 蓋心、障心之法。
離世間八法謂:
心離利法 衰法。
心離稱法 譏法。
心離譽法 毀法。
心離樂法 苦法。
於五陰中,心行時,離此八類令心著五陰世間非善之法。
一般佛教徒其行善只是善性的其中之一,真的善與善性是離見惑,離思惑,離四顛倒見,離五蓋,離世間八法,心於上言無明時常點滴、點滴認識,點滴、點滴下放,點滴、點滴放下,點滴、點滴放捨,此方謂之善性。
真實佛法的修行是要於自己五陰所生之惡法,善法,無記法,都要非常清楚。而心要怎樣離惡應善,進一步還要檢視善,再如何捨善與不染善。解脫不只是滅惡,到最後還要離滅善,因為善也是三界染入各界之因,然這比較深,此要熟知、熟觀、熟運 因緣法時才會比較明白。
為何修習解脫道要先具善性?因為只有善與善性,才能相應出世間法,當心善性雄厚到了臨界點,時心自然相應出世間解脫法,時心正向解脫道行方自然會水到渠成。。。
8/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