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何佛教界有尊者?仁者?法師?和尚?之不同稱呼呢?
尊:敬也,高處上位者。
者:人稱,位稱。
尊者~
尊者為上位之尊稱。
在佛陀時代尊者為初果聖者~至四果聖者之尊稱(婆羅門之修行者也稱尊者)。
若從佛教歷史而言? 學明經、律、論三藏十年以上,又復真正落實佛法修行者心證者亦可稱之。
尊者之稱?
現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用的人比較多,北傳佛教用的人比較少,印度教之瑜珈行者也稱尊者。
而真正能名為尊者之人最少要三結斷之人(證第一沙門果者),不過現在已經沒什麼人會在意這點了,因為現在稱尊者之人到處都是。
仁:慈也,心存人 仁愛也。
者:同上。
仁者~
仁者為儒家之稱謂。
一是尊重對方而稱,亦是願對方心存仁,成就仁,仁人相應,故稱人 仁者。
法者:佛法之法理也。
師者:導人佛法之人。
法師~
能以佛法“”真正導人“”心入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正向滅內心之無明,隨眠,煩惱,諸苦 之人出家眾,稱為法師。
而法師一稱,
在佛陀時代裡?
在部派佛教時代裡?
在大乘部派佛教裡?
在密宗部派佛教裡?
其對法師的定義也完全不太一樣的?!
現在道教也稱法師,因為會符籙與茅山法術故稱法師。
此為梵語。
中譯:親教師。
和尚~
出家年久,能教導出家弟子佛法與修行的老師,稱為和尚。
然和尚之名現在變成世間對出家人的通稱,此已違和尚義。
上者:位處高處也。
者:同上。
上人~
歷史上佛教僧團少稱上人,只謂有上人法(四禪,六通,四沙門果謂上人法)。
大乘部派之般若經(般若諸經,佛陀滅五百年後成立)中有此稱號。
在般若經中,七、八地以上的菩薩稱上人。
八地稱為不動地,悟無生法忍,遠離名利,行六度之行者。所以現在佛教界一大堆稱上人之人?夠格嗎?那就每個人自己判斷了?!
大者:至上也。
師者:同上。
大師~
無明永滅,三界愛染永滅之人稱正覺,是人於世間完全正覺為至上至師(無明永斷)故謂:大師。
在佛教中只有佛陀堪稱大師。
修行有成就之弟子皆稱‘’大士‘’。
導者:引也,教也。
師者:同上。
導師~
導人學習佛法,修行佛法之師,稱為:導師。這在佛教界比較少人用,因為此稱呼通學校之班導師。
沙門:梵語。
中譯:遊行者。
沙門~
佛法釋意:真正正向滅無明者,滅煩惱者,離諸苦惱者,斷結繫,結纏,結縛,結使者,永離三界無明 隨眠 愛染者,正向解脫者,稱名:沙門。
謂:依五陰,依厭離,依離欲,依滅盡,正向捨者,名為:沙門。
長:年長也,德長也,戒定慧長也。
者:同上。
長老之稱~
出家受戒十年以上,廣學、深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又真把戒、定、慧 落實於修行上者,在僧團裡把其有德者稱呼為長老或長老尊者。
現在南傳佛教用此稱者比較多。
北傳佛教以前比較多人用 現在比較少了。
藏傳佛教也有使用。
道教的耆老大德也有用此稱呼。
上者:尊也。
師者:教業者也。
上師~
上師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對其根本師長的稱呼。後來佛教之密宗形成後,亦被密宗所用。現在大部份只有學習密宗者,或學習印度教者,會稱自己的師長為上師。
佛教與佛法之異?
在佛陀時代,佛教就是佛陀所教之法簡稱,所以當時佛教等於佛法,佛法等於佛教。然現在人大都分不清楚? 又學佛法之人甚少,信佛教之宗教者多,故我把二稱呼分開,因為二者內容已完全不同?
佛陀之佛法為教人:
認識自己的五陰(生命)。
認識為什麼會有五陰(生命)。
認識自己五陰(生命)的無明。
認識自己五陰(生命)中無明作用,生理作用,心理作用,物理作用,業的作用,惑的作用,苦為何產生。
認識自己為什麼會煩惱?
認識自己為什麼會有苦?
認識自己為什麼會有無明?
認識自己活著為什麼莫名與不得不?
認識自己為什麼跳脫不了世間的束縛……等等認識?
進一步學習佛法(覺法)超越這世間種種&種種世間的無明 煩惱與苦與束縛(輪迴),學此修此故稱為:佛法。
用現代用語叫:超心心理學,解脫心理學。
而佛教不然?
種種法會,儀式,儀軌,誦經,持咒,求佛,求菩薩,求天,齋天,求鬼神,求吉祥,求消災,求好因緣,求生男,求生女,求今世福,求來世福,求生天,求成佛,求成菩薩,求度眾生,其修行一切都是願願願,求求求,此為:佛教。
佛教界學人和信仰者,其99%連自己都度不了,還想發自己作不到的大願要度眾生。自己度不了自己,亦沒能力滅自心無明、隨眠、煩惱,亦沒能力向己內心滅無明的心慧解脫,其又自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大乘。
其宗不斷發大願,發空願,說要行菩薩心,說要度眾生,然其心卻什麼都放不下。其類者成天求求求,願願願,願這個,求那個,要供養,求供養……等等,此類宗派者名為:佛教。
這就是現在台灣佛教界大部份的現象!
。。概述諸名稱,佛法和佛教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