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初果 斷三結 見法

1.佛教界皆喜言證初果,

所謂初果之名為通俗說法,
言須陀洹是比較精準的法彙,

須陀洹中譯:預流、入流。
預入出世間聖法之流,
此為解脫法之特性(法性)。

2.斷三結(破三結)?

1)知身見結。。。身見結斷。
2)知戒禁取見結。戒禁取見結斷。
3)知疑結。。。。疑結斷。

2~1.身見結斷?
以身為見,以我為見,故名:身見。
以五陰三界為身,以五陰三界為我,
故名:身見(我見)。

身亦名我,身我、我身。
身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名身(我)。

身見包含五陰之~
色陰十一法。
六受身。
六想身。
六行身。
六識身。

身見若細說,為指五陰三界身(我):
欲界身(我)。
色界身(我)。
無色界身(我)。
此三界身(我),皆在五陰內。

身見結斷,
為指心瓦解五陰三界身我見、
瓦解自我感、
瓦解身我感、
瓦解我所感。

其喻如大輪船,不在增加新的燃料,
所剩燃料若燃完,其船便不在動能、動行。

其喻如大河,知其上游水源已斷,只剩
河中餘水,待時枯竭。亦如雪山,
不再下雪,時待餘雪,融完之日。

故佛陀常喻,斷結者如截多羅樹,
根斷其樹不復生長,待時乾枯!

身見結斷者,
其心智明、智知五陰三界
只為無明貪愛之聚合體,

身見結斷者(我見結斷者)
從此以後只修行正向息滅,

此五陰無明聚合體,故謂:
身見結斷(我見結斷)。

身(我)見結斷,才是正修行
無我法的開始。

2~2.戒禁取見結斷?

於五陰身制戒而禁取,
故名:戒禁取。

以此戒禁,取為己見,
故名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斷,
指行者不在落入非善律儀,
而只持制戒、制禁之戒中,
此名:戒禁取見斷。

其實很多嚴苛的戒條大都落入戒禁取。
持戒條是持守戒律之條文,持戒條者
若乏心之善律儀,其戒條很容易就變
成持戒禁取。

善律儀和戒條不一樣?
善律儀是離心非善之心儀
名:善律儀。如十善,
五戒,出家十戒。

十戒是阿那含的生命形態。
事相作到此十戒者,不等於
他已斷五下分結。

斷五下分結者,自動成就此十戒。
這無關在家出家,這是善律儀的特性!

修離捨滅五陰三界,名為:善律儀。
持戒框著五陰三界,名為:戒禁取見。

故五分法身之戒法身,是純善相應,

心離捨滅見惑、思惑、四顛倒、五蓋、
世間八法,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者
方謂戒法身(純善法身),故阿含云:
佛陀和阿羅漢,又名純一滿善者。

戒禁取斷者,能區分是善律儀?
非善律儀?能區分是善戒?
還是制戒制禁之戒禁見,故才云:
戒禁取見結斷。

2~3.疑結斷?

疑名惑,謂於佛法:
於四聖諦佛法、於出世間佛法、
於解脫道佛法,心疑、心惑,故名:疑。

因於四聖諦滅無明解脫之道法,
心不清楚、心不明白、心不明朗、
心不明顯、心不明確,心未決猶豫,
故名為:疑。

疑結斷,

謂心與出世間法(出三界世間)、解脫道
之四聖諦佛法之疑、之惑斷,於出世間
道法清楚、明白、明朗、明顯、明確、
離諸猶豫,故名:疑結斷。

或言疑結斷者,心於四聖諦之法已不疑、
已不惑,心正解、正解趨向四聖諦法之
法次法。

心於無常法、無我法、涅槃法,已不疑、
已不惑,正向修、正向行,故名:疑結斷

疑結斷者,

心成就四不壞淨、
成就四不壞信、
成就四不壞淨信之心。

四不壞淨信:
成就於佛陀不壞淨信之心。
成就於佛法不壞淨信之心。
成就於四沙門果僧不壞淨信之心。
成就於善戒律儀不壞淨信之心。

佛陀是佛法之法相現在,故名佛陀。
成就戒不壞淨,不是指戒條,而是
成就智解四正勤、智會四正勤、
智慧四正勤;智解、智會、
智慧正行四正勤正向出世間。

四正勤為世間至出世間善律儀
的總綱領(總公式)。

成就四不壞淨信,不是信事相那種佛、
法、僧、戒之界,而是成就五陰內在
之四不壞淨信,成就四不壞淨信後,
便不斷修行朝向無間四不壞淨信之心行契
此法狀態,故名:疑結斷。
或云疑結斷,會有此法特性之狀態。

三結斷前,行者內心無明隨眠入多出少。

三結斷後,行者內心無明隨眠入少出多。
五陰無明隨眠出之復出,已至滅盡。

三結斷者,其五陰三界無明會入少出多,
而根性好者,只出不入至滅盡,如佛世
之諸阿羅漢。

2~4.三結斷者四顛倒見應聲斷。

三結斷者,

雖還有欲界貪、瞋……等無明未斷盡,
然不會在為養名利之事,
不會在好名利之事,

其心好安靜、好獨淨、好寂靜,
好獨一無侶,其心只會完全傾向
修行出世間法事,

其心只會傾向完全正離、正捨、正滅
五陰三界無明,此無關行者是在家、
出家,在家、出家皆然。

因為出世間法性不會為出世眾特別,
也不會為在家眾打折。

所謂修習正離-正捨-正滅:

修正離-正捨-正滅五陰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三界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無明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見惑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思惑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四顛倒-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五蓋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世間八法-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欲界愛取-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色界愛取-心向無間。
修正離-正捨-正滅無色界愛取-心向無間。

修行四聖諦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四念住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四正勤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四如意足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五根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五力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七覺支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八正道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無常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無我法-心正向無間。
修行涅槃法-心正向無間。

此為三結斷後之法向法行。
此為出世間解脫法之法性。
此為三結斷者五陰內在之特性!

所謂法性:
法性不為佛陀存在。
法性不為阿羅漢存在。
法性不為出家僧存在。
法性不為在家眾存在。
法性不為餘眾生存在。
法性為法住法界,此性自爾!

3.見法?

見何法?
正見四聖諦法(出世間法)。
正見五陰法。
正見三界法。
正見無明法。
正見法界法。
此故名:見法。

正見四諦法:
正見苦諦法。
正見集諦法。
正見滅諦法。
正見道諦法。
見法名為正見四聖諦法。

正見五陰三十六法之法(如下)。
正見五陰法之各法界,名:見法。

正見五陰三界法界:
正見五陰內在欲界性。
正見五陰內在色界性。
正見五陰內在無色界性。
正見五陰內三界法界故名:見法。

正見五陰業報無明法:
正見五見惑無明法。
正見五思惑無明法。
正見四顛倒無明法。
正見五蓋無明法。
正見世間八法無明法。
見法謂正見五陰諸無明法故名:見法。

復正見五陰三界無明業緣生法:
謂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見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
緣識有名色乃至大苦聚向集(集諦法)。

正見五陰三界無明業緣滅法:
謂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見無明滅行滅・行滅識滅・識滅
名色滅乃至大苦聚向滅。

正見五陰三界無明業報只有緣集法。
正見五陰三界無明業報只有緣滅法。
此謂之見法。
見此五陰因緣生法。
見此五陰因緣滅法。
為見法最大特性,也是見法之核要法。

復見五陰三界非我法,非我所法。
見五陰三界唯因緣法生法;
見五陰三界唯因緣法滅法。
見五陰三界唯法集法;唯法滅法。
故云:見法。

復見法界名見法。

何謂法界?
五陰有十二入處、十八界等三十六法。
五陰縱開為三十六法。

法界就是四念住之法念住之法處。

見五陰三十六法:
眼・色・眼識・眼受・眼想・眼行。
耳・聲・耳識・耳受・耳想・耳行。
鼻・香・鼻識・鼻受・鼻想・鼻行。
舌・味・舌識・舌受・舌想・舌行。
身・觸・身識・身受・身想・身行。
意・法・意識・意受・意想・意行。
見法界,謂見此三十六法之因緣性。
見法界,謂見此意緣法、法入處之法界,
故是名為:見法界(見法性)。

法界包括:
見五陰法界。
見三界法界。
見無明法界。
見四聖諦法界。
見善法界、惡法界、無記法界。
見有漏法界、無漏法界。
見有為法界、無為法界。
見世間法界、出世間法界。
……故名見法,謂見法界法。

復見~
見無常法界。
見空法界。
見無相法界。
見無所有法界。
見無我法界。
見涅槃法界。
此為見出世間法性法。

復見~
見法界。見法性。見法相。
見法味。見法位。見法如。
見法定。見法空。見法爾等法。
見此法界諸法,名為:見法。

法定,便是八正道所言之正定。
法界之法,不為佛陀存,不為餘人存,
法住法界,此性自爾!

法界非若佛教界所言之外法界,
或唯心法界,法界亦非指外在
別立有一個法界,所謂法界是
指自己的五陰三界,
自己的五陰三界,名為:法界。

我觀察佛教界對阿含法之法界,
幾乎都一無所知。此為概論見法內容。

4.見法性者,
便會明白自己所行、所境,是否符合經典。
亦會明白,經典是否有非法性之法,或是
相似法之法,此法辨之心,其心會自明,
故見法又名:法眼淨(出世間法眼開)。

是故見法謂心具備法眼~
擇知聖法法眼智:
擇知苦諦法眼智。
擇知集諦法眼智。
擇知滅諦法眼智。
擇知道諦法眼智。

擇知是法眼智。
擇知非法眼智。
擇知相似法眼智。

擇知善法眼智,擇知非善法眼智。
擇知有為法眼智,擇知無為法眼智。
擇知有漏法眼智,擇知無漏法眼智。
擇知世間法眼智,擇知出世間法眼智。

擇知欲界法眼智。
擇知色界法眼智。
擇知無色界法眼智。

擇知無常法眼智。
擇知苦法眼智。
擇知空法眼智。
擇知滅苦法眼智。
擇知無我法眼智。
擇知涅槃法眼智。

行者能擇知……等等法眼智,
是名:法眼淨。

7/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