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正向斷三結?如何判斷已斷三結?
如何正向斷三結?
答:
學習佛法者於佛法如此學修:
學習正聞正信: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觀察分別。
忍。
法次法向。
法隨法行。
隨法性。
順法性。
證法身。
正聞、正學善學,信學,戒學,定學,慧學,解脫學,解脫知見學。
正聞、正觀五陰,十二入處,十八界等三十六法。
正聞、正解五陰無明業:見惑無明。思惑無明。四顛倒無明。五蓋無明。世間八法無明。
正聞、正觀四聖諦。
正聞、正修四念處(住)。
正聞、正修四正勤(善法)。
正聞、正契五根。
正聞、正契五力。
正聞、正契七覺知。
正聞、正行八正道。
正聞、正觀三時八處法。
正聞、正悟聖法印。
正聞、正證四沙門果。
正觀三時八處法:
如實正觀–色陰。
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如實正觀–受陰。
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如實正觀–想陰。
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如實正觀–行陰。
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如實正觀–識陰。
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彼五陰如實觀察一切悉皆 無常、變易、磨滅、無實、不可得,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寂滅法。於五陰如是如實正觀,名平等慧觀。
於五陰如是如實正觀時,心漸離欲貪,漸離欲瞋,漸離欲癡,漸離欲慢,漸離欲疑,漸離欲惑,漸離欲業,漸離憂悲惱苦。如是如實正觀三時八處法,心於五陰之愛染,漸趨易放&易捨(薄滅五蓋),亦漸趨滅。
復如實正思惟,如實正觀~五陰&十二入處&十八界……無常故苦,苦故非我亦非我所,如是如實正思惟,如實正觀時,心於五陰便會具厭離之心,心具厭離便心欣出離,厭離心生,心出離心生,心便心欣出世間之心。
正思惟,正觀五陰無常非我故,心會漸離五陰之貪愛,向捨五陰之貪愛,如此心於五陰欲貪之愛,變會越來越漸趨薄。
於五陰之貪愛薄,故能漸趨身見(我見)愛染薄,於身見(我見)愛染薄時,故能漸趨破斷身見結(破我見結)。
不斷如實正思惟與正觀察,離五陰、離五陰之欲貪、離五陰之愛染,心不斷向厭離五陰之欲貪後,
心便會漸啟法眼、契法眼。
心便會漸啟法智、契法智。
心便會漸啟法明、契法明。
心便會漸啟法覺、契法覺。
心便會漸啟法慧、契法慧。
心便會漸啟法悟、契法悟。
如是思觀一心時,心知明,心覺明,心明明,心便契會身見結縛斷(我見結斷)。
身見結縛斷(破)後,戒禁取見結縛和疑結縛亦會跟著一起瓦解(斷,破)。
然相對行者要於己五陰之戒禁取見與疑轉淡時,亦才能帶動身見斷。
此謂正向斷三結之學行。
如何判斷已斷三結?
答:
三結斷內容:
1、身見結斷。
2、戒禁取見結斷。
3、疑結斷。
🔸️破身見結。
🔸️破戒禁取見結。
🔸️破疑結。
1、身見結斷(破):
四顛倒見心斷:
於五陰著常見心斷。
於五陰著樂見心斷。
於五陰著我見心斷。
於五陰著淨見心斷。
於己五陰身心–破常見法。
於己五陰身心–破樂見法。
於己五陰身心–破我見法。
於己五陰身心–破淨見法。
心唯見五陰為因緣法之聚合性。
心見五陰之業,唯集法與滅法。
心明五陰有我、有自我的觀念便會自動瓦解。
時心契空法,心契無相法,心契無所有法,心其無我法,心契寂滅法,心契無生法。(悟契無生法,此非大乘教所言的無生法忍)
時謂云:見法(見出世間法之法性,故云:見法)。
此謂:身見結斷也(破身見結)。
2,戒禁取見結斷(破):
四顛倒見斷(破)故,其心不會在執取或尋求任何讓四顛倒見相續之方法,故名:戒禁取見結斷。
心知五陰業,唯染與無明之相續,心漸捨一切無法使五陰正向滅無明之方法,心會契無為法性而正向出世間行。亦不會拜任何南傳,北傳之佛像,因佛法修行以法為主,不取著任何相像故。
而歷史上之佛陀不若現在佛教現有佛相,皆有髮、皆有頂髻的。
歷史上之釋迦佛陀是正常人類,其身相也是剃除鬚髮、離髮而無髮。
因為真正出世間法的老師,不會有自己不剃光頭,卻叫弟子剃光頭的事的,是以佛法非相、離相,無方位故。
故云:戒禁取見結斷(戒禁取見結破)。
戒禁取見結破時,便破一切三界相。
3,疑結斷(破):
四顛倒見斷(破)故,其斷,行者內心於非法斷、相似法斷是清楚的,時心於出世間聖道是清楚的,時心於出世間聖道不疑不惑故,故名:斷疑。
疑結斷故~
行者心契悟佛(心向正覺法性)。
行者心契悟法(心向無為法性)。
行者心契悟僧(心向滅淨法性)。
行者心契悟戒(心向純善,出世間善性)。
故說疑斷時,行者心會具足四不壞淨信。
復行者行於解脫佛法(出世間法,無為法)心不疑、不惑。
因見緣起生法&緣無緣滅法,於出世間佛法心生篤定,故云:不疑 不惑。
此不疑、不惑,非知解的不疑、不惑!
而是其心見到出世間佛法之法性,見到出世間佛法的本質非常,、非我 非我所,心離無明性,心離煩惱性,心離隨眠性,心漸離業力相續之輪轉性,行者心真正對出世間佛法之法性明,而心明真覺不疑、不惑,故云:不疑不惑。
復:
心於佛–具不壞淨信。
心於法–具不壞淨信。
心於僧–具不壞淨信。
心於戒–具不壞淨信(戒謂純善律)。
三結斷後,心具此四不壞之純淨信。
所謂戒:是,離滅見惑無明,離滅思惑無明,離滅四顛倒無明,離滅五蓋,離滅世間八法之心善律儀。
故云:戒為善性。
戒不是專指事相上之戒規與戒條,而是指心離滅無明、隨眠、煩惱之善質,此名曰:相應戒法身。
時心很容易辨識不能解脫五陰三界無明之非法和相似法。
時心不會分信什麼部派、大乘、小乘、密乘之人宗人派之信,時行者心只會正向離滅五陰三界無明,正行解脫之一乘道佛法–所謂:四聖諦法、四念處(住)法、法次法向……四沙門果法等,而觀修、觀行。心只會正向正行出世間法和無為法相應故,故云:疑結斷(破疑結)。
復:
三結斷又名見法。
何謂見法?
因三結斷故,
破其著五陰為我之見:
破其著色陰為我之見。
破其著受陰為我之見。
破其著想陰為我之見。
破其著行陰為我之見。
破其著識陰為我之見。
心正見破除著五陰為我之見,心見五陰之集法,而正觀離五陰集法,心正向滅、心正向斷,故云:見法。
復:
破著欲界,為身我&我身我之見斷。
破著色界,為身我&我身我之見斷。
破著無色界,為身我&我身我之見斷。
只見五陰三界為因緣潤生,因緣生故因緣滅,故名唯見法。
見五陰唯集~
見有五陰業行就有輪轉,就有惑、業、苦,見此集。
見五陰唯滅~
見滅五陰業行就滅輪轉,就惑、業、苦滅,見此滅。
唯見五陰只有、只是集法。
唯見五陰只有、只是滅法。
故云:見法。
復:
見五陰行,為唯只有緣有緣生之法。
見五陰行,為唯只有緣無緣滅之法。
此故云:見法。
復:
我見破者(身見破)不見五陰為我。
唯見五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唯見五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此故謂之見法。
故云:三結斷者又名見法。
三結斷(破)時,其斷之斷~
不是結斷後 貪、瞋、癡、慢、疑,就沒有了。
不是 貪、瞋、癡、慢、疑,就跟著完全斷了。
三結斷後,是行者把五陰 貪、瞋、癡、慢、疑,生長的根切斷了故名斷!
五陰相續 貪、瞋、癡、慢、疑的根被切斷了。
再來就是修向完全滅盡五陰 貪、瞋、癡、慢、疑 永滅、永斷、永盡之修。
@三結斷後,此才方謂出世間聖道修行的開始!
故云:三結斷後,還有“七有”。
三結斷後,進而開始修滅、修斷、修盡七有。
所謂七有:欲貪有、欲瞋有,色愛有、無色愛有、掉有、慢有、無明有,滅此七有。
復三結斷後行者心便完全~
完全的心向心行修離、修滅、修斷、修盡欲界愛染。
完全的心向心行修離、修滅、修斷、修盡色界愛染。
完全的心向心行修離、修滅、修斷、修盡無色界愛染。
從有學位,學修至無學位。
從第一沙門果行至第四沙門果。
復貪、瞋、癡、慢、疑的根,是四顛倒見,
四顛倒見的結繫,結纏,結縛的能量來源是世間八法。
故三結斷之人,其心不會傾向世間八法,其心只會不斷向離捨滅世間八法。
修離捨滅世間八法:
修離捨滅世間利法。
修離捨滅世間衰法。
修離捨滅世間稱法。
修離捨滅世間譏法。
修離捨滅世間譽法。
修離捨滅世間毀法。
修離捨滅世間樂法。
修離捨滅世間苦法。
修離捨滅斷此世間八法。
言離捨滅此世間八法者,謂於意入處,觀察心於世間八法之細心染愛波動之謂,而非指心執外六入境,其粗糙之貪欲與貪取!
復三結斷後,
其五陰行,對親情會越來越淡(其心淡,非指相上出家或遠家者),其心會越來越不會有自家人或家庭親人的觀念,其心會越來越有平等心,不會有部派或宗派之觀念,四無量心會一直內化提升,而不是心向外行,或只言口號而已。
因四無量善心是內心善性的調節器,善性相應故才能法性相應,才能法性增上。
於出世間佛法法性不斷提升契深後,四無量心亦是應離捨滅之處,因為四無量心亦是緣起法,亦是無常法,無我、無我所法,寂滅法故。
復斷三結者,
行者對己五陰,會越來越不著其身體舒適與欲欲無病疾,因為身見破故。
若自言見法或證果者,又著其飲食或有機,或養生,欣保護、保養其身者, 那就是自己誤判自己證果之增上慢者。
復斷三結者,
其心會一直向~
知離捨滅–五陰意貪&心貪。
知離捨滅–五陰意瞋&心瞋。
知離捨滅–五陰意癡&心癡。
知離捨滅–五陰意慢&心慢。
知離捨滅–五陰意疑&心疑。
其心會一直離捨滅五蓋,亦會一直離捨息世間八法。
其心不喜名利,向遠離名利,也不會自己想要蓋寺院和精舍,亦不會想要出名。
在佛教界有很多自稱見法,證果者,却又一直打自己的知名度,或一直要蓋寺院,蓋精舍,蓋國際禪修中心,此謂之著名與利。
歷史上之佛陀與諸賢聖者,都是隨其因緣而隨份隨力 法利眾生,從不因己、招信、招生、招利而建寺利己,而托言佛法利生事業。
故此類者又是自己誤判證果之增上慢者。
復若自言見法或證果者,
又一直寫書、出書,不是以離捨滅五陰三界無明隨眠為要者,不是正向正行法次法向之經法為主而說法者,卻一直在推銷自己的著作,或是為其著書買賣者,或一直著部派觀念,或一直著宗派觀念者,那亦是誤會自己見法之增上慢者。
因為三結斷之人,其我見已破,我見破故,其人是不會以‘’自我‘’認知之知見為主,其人是不會以自以為是之觀念匯書、寫書賣弄他人的。
復人在怎麼匯書、撰書、寫書,其見都無法超越現有傳世經典的,因為經典為有修證之人所傳,而今書者其約99%皆為見惑、思惑、隨眠、煩惱熾盛者,或為著名利者所著,此謂為畫蛇添足,頭上安頭,見上加見之世間行也!
復斷三結者,
也不會上電視或到佛學院去教授他人出世間佛法,因為這還是名利之心。而且電視前或佛學院的學生,其大多都不是真正想修行滅無明出輪迴之人,若如此作為,即為自身不尊重出世間佛法,若真正見法者,其心是會非常尊重、尊敬能正滅無明之出世間佛法的。契入出世間佛法 法性之人,只會於己五陰三界修離、修捨、修滅、修斷、修盡心盡份,而利生隨緣,其心不會隨俗而動,亦不會心入世間八法和世間價值的。
復斷三結者,
心是不會有什麼部派觀念的,其心只會不斷修習、修習、修習,正思惟正觀四聖諦,正修行四念處,正修行四正勤,正修行四如意足,正修行向五根、五力,正修行正覺七覺知,正修行正向八正道修向無間,正修行正向法次法向,正修行正向離捨滅貪、瞋、癡、慢、疑 無明,正修行正向離三界染愛,正修行正向四沙門果。
若自謂見法者,其心若還一直有部派觀念,此非無常法性,此非空法性,此非無我法性,此非寂滅法性,若一直著部派佛教之觀念者,此亦是自己誤會自己證果之增上慢人。
復三結斷之見法者,
不會引用一大堆論著或學術之文來佐證己證。何謂也? 行者聞法始依經而信,依經而學,依經而思,依經而觀,依經而修,依經而行,行之心覺,行之心悟,行之心契,行之心證,心依經義之義行&行義,又離經典之典著,心會漸離文字之字詞(依義離詞),故不會引用一大堆論著來佐證己證。因為所謂見法是心之內見,心之內明,心之內覺,心之內證,所以不需要論著和學術之佐!
如人自食、酸、甜、苦、辣之味,其人內知,其心內覺,內知其味,心知其味便能述其味。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藥學佐證和科研數據來佐己見(證)。
人佐證是為了取信他人故才需佐證。出世間佛法是內見、內明、內覺,覺了其心只是更明,更明心向息滅無明與離捨滅三界愛染之道、之行。學習佛法修行是為滅己惑業無明而修,而不是為了學術,更不是為了取信他人而學而修。
復斷三結者,
會離大、小對立之心(言大乘,言小乘二言皆戲論也),心只會正向、正離、正捨、正滅三界之心。也會離秘密之心,佛法根本就沒有什麼秘密道,因為佛法只有正覺、寂滅、光明與無為智慧。
佛法也沒有什麼灌頂之法,灌頂法為外道法, 外道之世俗法。
若斷三結見法性者,還會有回小向大之說,那表示此類人未見法,也不懂見法是什麼?!
斷三結,三結斷為出世間佛法 法性之法,法性是不會分你是在家,你是出家,你是男眾,你是女眾的,法性是法爾,故法性有其法軌、法則、法理、法向、法行的。
出家相,在家相是地球人類的行相和行為相異、相區之法,然法性是不會論你相之異、相之區的。
佛法之法性如同太陽之光能,陽光不會對任何人特別,出世間佛法 法性亦如此,祂不會對出家人特殊,也不會對在家人特別,唯厭離五陰者,厭離世間者,願滅無明者,願出三界者,欲離輪迴者,其心精進者,方能於出世間佛法中嚐之、進而能法味之。
三結斷謂凡夫入聖道流之分水嶺,出世間之門檻,故三結斷者又名入聖流。不管在家與出家,三結斷者方可謂是歷史上釋迦佛陀真正的聖弟子。。。
。。概述判斷三結斷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