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識住之相,識住之相故名心。
⭕️法為~法則義,理則義,
法入處不歸在色法,法入處因與意相緣,故法入處還是要列出,
法入處為法界法,法界法分欲界法、色界法、無色界法;善法、惡法、無記法……等,此皆納為法入處之界,
又眼是眼法,耳是耳法,鼻是鼻法,舌是舌法,身是身法,意是意法;
色是色法,聲是聲法,香是香法,味是味法,觸是觸法,
所以觀法念住,就是對每一法的法在與作用都要很清楚,故名法念住觀。
四念住
因五陰有內五陰,外五陰之別,是故四念住觀法方有:身身觀念住 | 受受觀念住 | 心心觀念住 | 法法觀念住 |
---|---|---|---|
內身身觀念住。 外身身觀念住。 內、外身身觀念住。 |
內受受觀念住。 外受受觀念住。 內、外受受觀念住。 |
內心心觀念住。 外心心觀念住。 內、外心心觀念住。 |
內法法觀念住。 外法法觀念住。 內、外法法觀念住。 |
觸 -> 受
受為觸的相續心理作用(精神作用),故~
苦觸則苦受。
樂觸則樂受。
不苦不樂觸,則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為心掉入無記狀態)
貪觸有貪受。
瞋觸有瞋受。
癡觸有癡受。
慢觸有慢受。
疑觸有疑受。
……等受。
若於內、外五陰觀受,就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覺知、覺察檢視自己內心的受 是緣於內六入處?還是緣於外六入處?若心緣於內六入處,就是內受。若心緣於外六入處就是外受(受外)。若以修習受念住為例,當心馳外受時(受外時),當下要先回到呼吸,把心往內轉向觀察內受,當覺知內受時,觀察諸受(受陰)是無常不可得,然後心捨離當下所覺知之受,如此常常修習,數數修習,修習修習多修行,受念住觀(觀受念住)就會成為每天日常的習慣,如此心的覺知度&覺察度,就會變得越來越敏銳。
平常可於呼吸間作練習,
吸氣時,心默念受陰。
呼氣時,心默念無常。
如此可觀呼吸,又可有法義帶動心,如此練習,讓它變成一種習慣,如此心就會無時無刻回到呼吸,回到法上,回到觀察上。
晚上睡前,提醒自己放鬆,放慢,放柔,放捨,方入眠。
早上醒時,第一念先回到呼吸,然後提醒自己放鬆,放慢,放柔,放捨,然後一天。
讓心習慣鬆、柔、慢、捨,讓心習慣觀呼吸,讓心習慣法義,如此慢慢的,四念住就會修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