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品,四聖諦算談完.接下來就談四正勤。
四正勤的內容:
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善令生。
四正勤再來四如意足。
那它屬於法,方便法。
什麼方便法?
方便助我們自己修行四聖諦的法,所以叫方便法。
那為什麼要用方便這個詞匯呢?
因為,比如說我們要推一塊石頭,我們用槓桿原理,那個槓桿原理就叫方便法。
然後我們要吃麵,我們要煮開水,把麵倒到開水裡面,讓它煮熟,那個煮的過程叫方便法。
所以,在某個國度,它不是說叫方便麵,方便麵當然它取其快速(效率)。
當一個次要方法是為了成就主要方法,那個次要方法就叫做方便法。
比如大家來聽課要坐車,車子就叫方便,所以為什麼它叫方便法?就是讓我們能夠成就四聖諦的方法,就叫做方便法,37道品都屬於方便法。
那出世間法在談方便,不是佛教界談的那個通俗法或論理法,那個不太叫方便法,那個比較像世間法和哲學法。
在出世間修多羅的方便法,它一定要跟你離滅無明有關,然後能幫助你滅無明,那個方法若不能幫你滅無明,它就不能叫方便法,這個是大家要明白的。
假設你的禪修只是禪定,哪那個禪定就不叫方便法,禪定就會變成你專修定的內容,那個就叫主要方法,因為你以定為目標,若觀察教界此便不難理解的。
我們禪修是為了幫助我們有正思惟跟正念,還有正觀,正知,我們是為了這樣而修禪修,所以這樣那個禪修就會變成方便法。
這個就要明白那個主、次!
那四正勤第一個就是已生惡令斷。
那什麼叫已生惡呢?你不能只有字義上的理解。譬如說,我們有無明,已生無明要令斷.
那無明的內容有見惑跟思惑。
所以~
已生見惑令斷,未生見惑令不生。
所謂:
已生身見令斷,未生身見令不生。
已生邊見令斷,未生邊見令不生。
已生邪見令斷,未生邪見令不生。
已生見取見令斷,未生見取見令不生。
已生戒禁取見令斷,未生戒禁取見令不生。
已生離見惑令增長,未生離見惑令生。
所謂:
已生離身見令增長,未生離身見令生。
已生離邊見令增長,未生離邊見令生。
已生離邪見令增長,未生離邪見令生。
已生離見取見令增長,未生離見取見令生。
已生離戒禁取見令增長,未生離戒禁取見令生。
已生思惑令斷,未生思惑令不生:
所謂:
已生貪令斷,未生貪令不生。
已生瞋令斷,未生瞋令不生。
已生癡令斷,未生癡令不生。
已生慢令斷,未生慢令不生。
已生疑令斷,未生疑令不生。
已生離思惑令增長,未生離思惑令生。
所謂:
已生離貪令增長,未生離貪令生。
已生離瞋令增長,未生離瞋令生。
已生離癡令增長,未生離癡令生。
已生離慢令增長,未生離慢令生。
已生離疑令增長,未生離疑令生。
大概就是這樣子去套用,
所以四正勤是一組公式。
四正勤在解脫道來講很重要,但是佛教界不太有人重視,我長期觀察,教界不太有人重視修習四正勤。
比如說:
已生十惡業令斷,未生十惡業令不生。
已生十善業令增長,未生十善業令生。
它就是這樣套用。
然後~
已生不慈,不悲,不喜,不捨令斷。
未生不慈,不悲,不喜,不捨令不生。
已生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令增長。
未生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令生。
於惡法、善法為如此套用,這樣大家會比較有概念,要怎麼套用。
四正勤於其他佛法法組亦如此套用。
四正勤,是37道品的一組法,其對四聖諦,對四念處,對四如意足,對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它也都是這樣套用。
所以四正勤重不重要?重要。
要不然,一般說已生惡令斷,他會想的是說,我們現在又沒有惡心.那這個很籠統,很籠統的!
因為惡心,它在修多羅的定義是明確的,你只要不是跟出世間相應,都是歸在惡心(不善心)惡心不一定是去害人、傷人、訛人,懂嗎?
如自己的自體愛就叫惡心,自己的境界愛就叫惡心,自己染於這個家、家人,家庭,這個在解脫道來講,都屬於不善心,所以惡心它很細,很細的。
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會有很多的心數,在自己內心那一些心數你無法調控它,或者,它不是傾向於解脫的心數,通常那個都歸設在惡心,所以已生惡令斷,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們活在欲界,欲界算不算惡?算!
所以已生惡令斷,範圍廣不廣?廣!
細不細?細!它是很細的!
那未生惡就是,當我們了解以後那個叫惡,那我們還沒有升起的那一些不善法與欲貪的觀念時,讓這些不善法與欲貪的觀念使其不生起時,叫未生惡令不生。所以說,已生苦令斷,未生苦令不生。那通常我們處在苦,我們會不知道,不知道你就無法令斷了!
那已生離苦就叫善,已生離苦的狀態令增長,
那未生離苦的狀態令生。這一組法就是這樣用。已生集諦它是惡法,要令斷。未生的集諦就是你沒有強化的部分。
因為我們的慣性,我們會強化它,對吧?那個強化了就叫做生,未強化的就叫未生,所以未生集諦令不生。
那已生集跟滅,它是一組法,
所以已生滅諦令增長,未生滅諦令生。
已生八邪道令斷,未生八邪道令不生。
已生八正道令增長,未生八正道令生。
這樣大家就會對這一組法會比較有概念,它是能用的,而且你要常常思惟,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不是善,就是非善,我們念頭生上來的法,通常只有這樣。
那四念處也是!
你不修四念處,你很難有念住。那你很難有念住,你就很難明白自己的內心,是處於善,處於非善,或者處於無記;或者處於欲界的哪一個領域,你會很難明白。
像以前我們剛出家,我看很多人很喜歡蓮花,我就不太明白,為什麼出家人要喜歡蓮花?因為縱使你念佛,極樂世界的蓮花也跟地面上長的蓮花也不一樣,對吧?所以很多出家眾就很喜歡種蓮花,我就不太清楚他們在喜歡蓮花什麼?!
那你喜歡蓮花算什麼?
已生非善,貪嘛?對吧!
所以已生貪令斷,未生貪令不生。
那已生不貪,那個就是善了,令增長,未生不貪令生,就是這樣舉例。
那四念處也是:
已生的四種非善的念住令斷。
未生四種非善的念住令不生。
那已生善四念住令增長。
未生善四念住令生。
那什麼叫非善的四念住?
就是~
身傾向貪瞋癡慢疑身。
受傾向貪瞋癡慢疑受。
心傾向貪瞋癡慢疑心。
法傾向貪瞋癡慢疑法,向貪法、向瞋法、向癡法、向慢法、向疑法,所以這個叫四不善的念住。
因為法,它都會有一個叫做相對性,有十惡業就有十不惡業(十善業);有五戒就有非五戒,它就是這樣套用。
所以四正勤有沒有很重要?很重要!
那相對嘛,四正勤你也要套在四正勤上面~
所謂:
已生非四正勤令斷。
未生非四正勤令不生。
已生善四正勤令增長。
未生善四正勤令生。
所以這是一組公式,你要常常拿來檢視我們自己的身、受、心跟法,它是相應善呢?還是相應非善呢?是相應欲界呢?是相應色界呢?是相應無色界呢?還是相應出世間?
如果在因緣法來講,
欲界人界分善、惡。
欲界天界是質善。
色界天界為純善。
無色界之界是超越善(但沒有無色界天),無色界謂心空無所有相應,所以上界都是屬於善。
但是,如果就因緣的滅諦來講,只要會輪迴的,都稱為非善(非出世間法善),此能理解嗎?因為三界的存在都不離開集法,在解脫道中只要是集法,都會被歸類在非出世間法善中,但人類這種動物,連欲心向三界善界中都甚難,更何況欲入出世間解脫道之純法善中,所以於四正勤中要先善相應,在向相應出世間法善。
但是你不能還沒修習到那裡,就說它是不善法,然後就想忽略三界善法(人類這種動物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與好高騖遠),不可以這樣的!你要先相應善法,善法才會帶我們靠近那個出世間法,所以剛開始還是要先離惡的,離惡就會相應善,它一定是這個樣子。
而你若只是一直於外在去行所謂慈善,此不一定會離惡,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這個點?你要一直離惡才會生善心,而心離惡的善方為真善心,以真善心行善,此才名真實善行。
比如我們有不善的心數,比如說,很多人去救濟他人,然後他又跟他們拍照,有沒有?然後就上傳網路,或者放在月刊、季刊上,於善而言這個不好,我們要行善,但我們不要傷害別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現在佛教就變成一種這樣的慣性,算是一種模式吧!我們既然要幫別人,我們就要真心的做,我們為什麼還要拍照呢?然後告訴別人我們這樣做?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呢?此謂世間八法也!所以那個,如果就四正勤來講,它就叫非善,或者叫善不純,那個善的純度是不純的!
那四如意足也是~
已生非善四如意足令斷。
未生非善四如意足令不生。
已生善四如意足令增長。
未生善四如意足令生。
然後~
已生非善五根五力令斷。
未生非善五根五力令不生。
已生善五根五力令增長。
未生善五根五力令生。
再就七覺支~
已生非善七覺支令斷。
未生非善七覺支令不生。
已生善七覺支法令增長。
未生善七覺支法令生。
八正道剛剛在四聖諦那邊有講過,因為道品後面它還加一個八正道,七處善法後面也有八正道。
如實知五陰,如實知五陰集。
如實知五陰滅,如實知五陰滅道跡。
所以四正勤法,它就是這樣套用。
那套用你要一支一支去檢視,不然你只有念也不清楚,那最好就是套用在思惑上使用。
剛講的,
已生貪,它就是惡,令斷。
未生貪令不生。
已生不貪令增長。
未生不貪令生。
這就是善法跟非善法。
已生瞋令斷,
未生瞋令不生。
你看這樣念,容不容易?很容易,但是我們做不到,對吧?我們要熄滅貪、瞋、癡、慢、疑很難,所以你要常思惟四正勤,這是四支法的公式。所以它趨向於正覺之道,趨向於八正道。趨向於正覺的方法,你要善於修習,勤於修習,所以叫四正勤。
那已生不瞋令增長。
未生不瞋令生。
已生癡令斷。
未生癡令不生。
這裡有一個問題,癡心數很難看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然後已生不癡令增長。
未生不癡令生。
已生慢令斷。
未生慢令不生。
慢也很複雜,要看到慢,各種不同的慢,也不太容易!
那已生不慢令增長。
未生不慢令生。
那已生疑令斷。
未生疑令不生。
已生不疑令增長。
未生不疑令生。
就是這樣去套用,思惟、觀察,每一法都可以這樣用。
因為我們學習佛法,無法一蹴即成,一定都是要一直薰習薰習,串習串習,練習練習,我們才會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熟絡,那我們對法才會越來越明白,然後內心才會越來越有體會,正思惟,然後正觀,他才會明白,才會一分明白,一分明白就會有一分體會,那個體會就跟慧有關了!
所以一般人為什麼不太會成長?
就是他對於法沒有念茲在茲,他可能對外六入念茲在茲,對自己內心的法,他於法沒有念茲在茲,那沒有念茲在茲,他就很難相應法。
那學習出世間法,還有一組法很重要,就是「慚心」跟「愧心」,「慚」就是省己不足,「愧」就是省己過失。
「慚」就是反省自己五陰上的不足。
「愧」就是反省自己五陰上的過患。
「慚愧」是善法提升的動能,很強的動能!
「慚愧」這兩個善心數,對現在的佛教界來講也是很弱,這是長期的觀察,那沒辦法!
因為21世紀的環境變得太名利了,變得太功利了,功利主義.修行人也無法不被世間所拉動、影響,也沒辦法!
因為世間是主要的,我們來自世間,我們活在世間,所以我們就會被世間的價值流行波及,世間人會有流行,我們會被波及,縱使我們不願意,我們都會被波及,因為有一些東西是強制的,有一些東西是社會氛圍,那個沒辦法!
越往後的年代,善就越不容易守持,人越來越不善,現在好像行善也很難,然後你行善,人家還會覺得你應該的,你沒有這樣作反而是你不對!
記得以前坐火車,那時候出家第二年,然後好像是去板橋,我跟我師弟,我們有位置,我以前的性格,我的位置只要坐人,我不會趕他,我就會站著,所以我有位置,但是我就是站著,跟我師弟,他比我年輕,我倆都是站著。
那站著站著,人越來越多,在北部的車站,火車是往南部走,然後就有一個人上車,那列車是可以補票的,而那人他過了好幾站了,剛好火車列車長在查票,他沒票所以他需要補票,車長就一個一個查票,當然我跟我師弟是買票的,就給列車長看,後查到那個好幾站前面就上來那個人,車長說:你有票嗎?他說沒有要補票。車長就問他從哪裡上來?他就跟他說是上一站上來的,然後這樣就省下幾站的費用,可能便宜幾十塊吧?我在想,那我也沒說什麼!
那後來那個人補完票就離開,我就去追那個列車長,我說:他不是從上一個站上來的,但是我想幫他付錢,車長說沒關係,然後他講一句話說:出家人真的慈悲為懷!
但是你現在這樣做,可能就不太有作用,我不是要說好不好,而是善跟非善,它會隨著時代價值的改變而改變,它會這個樣子,所以我現在在行善,我都會需要再觀察一下,你亂做不一定會對,因為現在人的價值觀是很奇怪的,善非善是混淆的!
所以你要修行四正勤,它要從世間的,包括戒的,包括定的,包括慧的,包括解脫的,解脫知見的,你都要學會去思惟、去思惟,這樣你對四正勤才會慢慢熟悉,不然就會不太熟悉。
那當你四念住修好一點,四正勤你就很容易,它(四念住)就會跟它結合(四正勤),你會很容易辨識到善非善,那當然你對四念住、四正勤要很熟悉,不熟悉也不太有辦法。
那比如說,我們每天在修念住,我每天面對自己,包括你吃飯,吃早餐,吃中餐,吃晚餐,
包括睡覺,刷牙,洗臉,你都要檢視,我們有沒有非善念?所以修行容易嗎?不容易!
你用一個牙膏,你擠太多,你有沒有懊惱?然後你刷牙,刷到破皮,你有沒有起瞋?這個都要檢視。
然後上廁所的所有動作,然後你用的那個衛生紙,有沒有多一張,兩張?多了,你會不會覺得浪費?那個心數大都屬於不善心。所以四念住在日常用,它是很細膩、很細緻的。
那吃飯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檢視,自己是貪在吃?或者念住在吃?或者隨順習性在吃?這個都跟四正勤有關,跟四念處有關,然後跟四正勤對善惡的拿捏有關。我們很容易遇到食物,自己就無我了,我看很多人會這樣,你要看到我(自我),才能離我,懂嗎?你若無我了(隨自我),那就沒辦法了,那就隨眠相應了!
我有認識學部派佛教的,然後他們了解,學部派佛教不用吃素,就拼命吃肉,你修行可以不吃素,但不要因為不用吃素就拼命吃肉,那個就叫做他在他的內心對善惡不清楚,理解嗎?
我們隨著慾望就叫惡,我們能夠看到慾望,調服慾望,然後對治慾望,消弱慾望那個叫善,這個都要一直培養的。
我以前在南部上課,然後上課者有人順便推銷僧鞋,居士鞋,我看他就不太好過,我就整批把它買下來,然後讓學生去選,當下就看幾位學生,心馬上融入外六入,他也不管師長在前面,我是不會怎樣啦,你看,就一個鞋子,必要這樣嗎?你就慢慢選,不就好了嗎?又沒有很多人,這個就是,我們人很容易隨著習性而動,我們一定會有貪心,沒關係,但你要看到,然後把那個心的速度拉慢,這樣才有念住,理解嗎?
所以四正勤是平常要學會套用的,要跟念住一起去套用,這樣你就會慢慢地知道怎麼離非善,然後知道怎麼相應善,那你的五根,於四正勤上面的五根跟五力就會加強。
比如說,用我作個例子,學生拿東西給我,有利於我,對吧?我會去檢視,我自己會不會有染愛?那個是要同步的,當然有時候袋子我沒看到,那我要打開看這個是什麼,我就在想,等一下我要轉送誰?通常我都是這樣,我雖不會完全不留,但是我會去思考,我怎麼幫那個人修布施,我會這樣子。
所以你要怎麼用那個四正勤?那個你要一直去揣摩,在你的內心,在你的日常生活,在身念處上面,在受念處上面,在心念處上面,在法念處上面,你要不斷揣摩。
像我會去看鄰居.然後看那個鄰居,也會算我買給他的東西價值多少?就是有一次他跟我提,我才知道,原來這樣,當我們遇到了,我們做什麼思惟?我就聽了一下,我就,喔!他會這樣,下一次我還是拿去給他,我們那個心就捨掉。
然後,如之前我會去買麵回來送給學生,那個賣麵的阿伯很有趣,以前買甲這種麵,他就算多少,然後過一陣去買,怎麼漲價,我以為物價上漲了,然後下一次,我又要去買去送老人,他算的那個價就跟剛開始買那個價一樣,所以他等於黑我錢,那我也就算了!
我講這個要講什麼?四正勤是你每天要去檢視你自己,我們在修行,就是我們盡量相應離非善,相應善,然後跟念住相應,跟離,跟放,跟捨相應,這樣我們就會一直向出世間。它不容易,但是每天要這樣練習,遇到人事物境的時候要練習,修行本來就不容易,不然它怎麼叫修行呢?所以修行就是學習四正勤法它該怎麼用。
那對於心念,它要每天檢視,對於自體愛,對於境界愛,對於家人的染愛,對自己的我跟我所,它都要檢視,「我」一定非善,對吧!「我所」抓住也非善,「自體愛」非善,「境界愛」非善,那這四個也要常常檢視,那檢視一樣用念住。
再來對照組就是已生的「我」要令斷。未生的「我」,沒有增加的,「我」要令不生。已生相應「非我」的要令增長。未生相應「非我」的要令生。已生「自體愛」要令斷,未生「自體愛」要令不生。已生「離自體愛」要令增長,未生「離自體愛」要令生。
就是這樣揣摩,點點滴滴修習,點點滴滴累積,那慢慢你的內心,它就會產生信息變,
信息,向於法的信息,信息變就會產生量變,
你於法認知的數量改變,質才會改變,當然要好的數量,然後質變,量變,信息變.它會重複相互影響,這三個內容會重複相互影響,那你內心的「界」就會慢慢不同,你會一直剝離這個「世間界」,你自己會看到,但要很有耐心的去練習,在自己生命上不斷的觀察、揣摩,揣摩、觀察,練習、練習、練習,重複練習,不斷練習,那這樣自己就會一直趣向於解脫道上前進。
修行沒有一蹴即成的,沒有!
沒有短時間你就會成為什麼,沒有!
一定是,一天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一年,一定是這樣累積的,那修習久了,你就會看到效果。
所以今天第二堂課,算我們把四正勤談完,
那「惡」不一定是害人,這個要記住,是我們不能令自己解脫無明,那個叫「惡」。那這裡的「善」,當然還可以包含「世間善」,那主要是「出世間善」,可以幫我們離開無明的,離開煩惱的,離開隨眠的,這裡的「善」,比較主要的是指向這個,今天這個四正勤就談到這邊。
我們迴向,請合掌。
用喜悅慈悲柔軟的心善待一切眾生。
願一切眾生遠離憂悲惱苦,喜悅平安吉祥。
願一切眾生:
生起善心。厭五陰苦。
好樂解脫。修諸佛慧。
正觀四諦。入一乘道。
離欲解脫。離恚解脫。
遠離解脫。愛盡解脫。
諸取解脫。心慧解脫。
資料來源:68 2021-10-31 四正勤法 @三十七道品 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