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善質的修行人

1. 學習佛法和學習修行,其行者對任何法和人、事、物、境、界?都需善分別的,只是在善分別時亦觀法和人、事、物、境、界 無常不可得,時心亦同時捨法和捨人、事、物、境、界。

2. 在佛教界,所謂信佛法,學習修行者,而又不會記恨別人者,此類人在佛教界中亦是不多見的!很多學佛之人亦皆常會因為一些小小事,或觀念不同,或被問難,便恨對方一輩子,這類人在佛教界裡實屬不少的!

在佛教界有一種型式名為論法,互論彼此所學,然甚多人不習慣論法的模式。而於論法的內容中,有一種方式名為問難,疑問對方問題?

若以問難法而彼此問難?在彼此問難過程中,又能有所增益,心又不生瞋恨和瞋怨之心者,亦為甚少數之人!故在長期的經驗和觀察中~

若問難部派佛教者,
其心若下不來者,其心便作懷恨!

若問難大乘佛教者,
其心若下不來者,其心便作大恨!

若問難金剛乘教者,
其心若下不來者,其心便作金剛恨!

因為在佛教界中此類人我遇過不少,也看過甚多,所以於佛法中,於佛教各派中,其是真正有在落實其宗、其派、其法,而心又能不斷離、捨、息,自心貪、瞋、癡、慢、疑,又能不斷慈相應、悲相應、喜相應、捨相應者,此類行者在佛教界中還是屬於少數人也!

3. 一個學習佛法,學習修行之人,心甚難在自己被傷、被害、被譏、被毀時心不起恚心、怒心、恨心!

學習修行之人若被傷、被害、被譏、被毀時,心可能會生瞋心,然學習修行之人若在被傷、被害、被譏、被毀時,不讓自己內心的瞋心轉變成恚心、怒心和恨心,而心又真能作到放下不記恨者。此為一難!

復當自己被他人傷、被他人害、被他人譏、被他人毀謗時,若對方已下意轉意,自己依然能不記其犯、其過,心又可不瞋恚對方,還能心慈心、心悲心、心喜心、心捨心而以待之。此為二難!

若能學此二難、落實此二難者,方是真正具有善質的修行人!

9/2/202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近期文章

彙整

分類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