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修多羅阿含者。
學習四念住法者。
學習安那般那者。
若可以~
把十六禪法背下來
-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
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 覺知息長、息短
-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 覺知一切身行息(止)入息、於一切身行息(止)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止)出息、於一切身行息(止)出息善學 - 覺知喜
- 覺知樂
- 覺知心行
- 覺知心行息(止)入息、於覺知心行息(止)入息善學
覺知心行息(止)出息、於覺知心行息(止)出息善學 - 覺知心
- 覺知心悅
- 覺知心定
-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
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 觀察無常
- 觀察斷
- 觀察無欲
-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
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把法次法向背下來
一.正見法次法向:
1-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向捨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向斷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向滅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滅盡
2-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正滅盡
二.正觀法次法向: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正向捨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正向斷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正向滅
依五陰 依厭離 依離欲 正滅盡
把五陰偈誦背下來
五陰如幻觀:
觀色如水聚沫
觀受如水上泡
觀想如熱時燄
觀諸行如芭蕉
觀諸識法如幻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熱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餘身份
永棄丘塚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畫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五陰空法相應觀:
五陰空法觀:
觀色空故 無色愛相
觀受空故 無受觸相
觀想空故 無相在相
觀行空故 無行作相
觀識空故 無識住相
五陰心空觀:
觀色空故 無心愛相
觀受空故 無心受相
觀想空故 無心相相
觀行空故 無心作相
觀識空故 無心緣相
觀色空無所有不可得 捨色。
觀受空無所有不可得 捨受。
觀想空無所有不可得 捨想。
觀行空無所有不可得 捨行。
觀識空無所有不可得 捨識。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把七處善法背下來。
修習七處善法:
一:如實知五陰&五受陰
五陰:色陰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二:如實知五陰集:
愛喜集—色集
觸集—-受想行集
名色集—-識集
三:如實知五陰滅:
愛喜滅—色滅
觸滅—受想行滅
名色滅—識滅
四:如實知五陰滅道跡:
正見
正思惟
正語(正志)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如實知五陰 味 患 離
五:如實知五陰味:
如實知色陰愛喜 貪聚是名味
如實知受陰愛喜 貪聚是名味
如實知想陰愛喜 貪聚是名味
如實知行陰愛喜 貪聚是名味
如實知識陰愛喜 貪聚是名味
六:如實知五陰患:
如實知色陰無常 變易 逼迫 苦是名患
如實知受陰無常 變易 逼迫 苦是名患
如實知想陰無常 變易 逼迫 苦是名患
如實知行陰無常 變易 逼迫 苦是名患
如實知識陰無常 變易 逼迫 苦是名患
七:如實知五陰離:
於色如實知欲貪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於受如實知欲貪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於想如實知欲貪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於行如實知欲貪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於識如實知欲貪 調伏欲貪 斷欲貪 越欲貪
仁者若自己時間得許,可早晚各背誦一次,若有空閒時,就經行思惟自己所背誦的法義,如此練習個半年&一年,仁者自己就會明白背誦法義的妙用與妙處。
善無量心
修真心無量心
修直心無量心
修誠心無量心
修如實無量心
修如信無量心
修慈心無量心
修悲心無量心
修喜心無量心
修捨心無量心
修無所求無量心
修無私無量心
修平等無量心
一切行無常 悉皆生滅法
有生無不盡 唯寂滅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