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與受的關係與其相潤相續

1-於人類這種生物而言,受只有六受。
所謂:
眼受。
耳受。
鼻受。
舌受。
身受。
意受。

而受,總括為三受:
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而苦受,有無量苦受。
而樂受,有無數樂受。
而不苦不樂受為無記受,或名癡受,因癡心數,故感不苦不樂受。

2-一觸一受一心數,五陰現前一觸一受較前經驗,會有類似,但不會一樣,故謂一觸一受一心數。

3-復每個五陰的~
貪心。
瞋心。
癡心。
慢心。
疑心。
此思惑心數又分為~粗,中,細,微細 四深淺層面。

而人之五陰
常常會:貪中有貪,貪中有瞋,貪中有癡,貪中有慢,貪中有疑。
常常會:瞋中有貪,瞋中有瞋,瞋中有癡,瞋中有慢,瞋中有疑。
常常會:癡中有貪,癡中有瞋,癡中有癡,癡中有慢,癡中有疑。
常常會:慢中有貪,慢中有瞋,慢中有癡,慢中有慢,慢中有疑。
常常會:疑中有貪,疑中有瞋,疑中有癡,疑中有慢,疑中有疑。

此思惑心數,交縱相緣相潤,亦會引發無數心數,而此無數心數,便有無數受。

又每個人五陰因無明業報不同,故對以上所覺受感之深淺也會有所不同。其覺受感深淺不同,亦是分粗,中,細,微細無明層面,如此此思惑心數就有無數受,所以貪,瞋,癡,慢,疑,非只五受耳!

4-七處善法:
愛喜集,色集。
觸集,受想行集。
名色集,識集。
若依經而言,一樣是觸而續受想行。

復無明不滅,‘’識、名色‘’便不斷相緣、相潤、相續,當‘’識、名色‘’不斷相緣、相潤、相續,其觸便無間,所以並不是三事和合才生觸。

5-觸無間,受想行便無間,其只差在於觸受想行前後的時間差,所以不是所謂的第一類或第一次接觸後的受。而是觸受想行,只會不斷相續,故其只差觸受想行其變易相於己五陰為何現感耳!

6-思惑為根本無明,業報無明,思惑之受,其思與不思現在便在,只是行者自身能否察覺與否?如此而已!

(2025-04-29)

1 則留言

  1. 五陰名色合和的身心業報
    緣於識住於貪嗔癡慢疑的
    無明集/故而展轉産生觸受
    愛取有重複五陰相續的業
    故可見識
    於色
    於受(觸)
    於想
    於行
    因無明産生相續相應
    即知心於法有所住,
    故産生我我所的執念,
    何以故?
    貪嗔癡慢疑熾盛故!

    例:
    眼緣於色生眼識,
    於眼識生愛喜故
    即眼識隨於色生貪,
    於貪生(觸)受、想、行
    於此四識住再展轉産生
    現前名色於貪的業報疊加!

    世間一切性相界因緣法
    有、無、來、去的對立
    集或滅,皆不離四緣、
    四“識”住!

    若五陰名色集與五陰名色滅,要知要離就要時時於身心業報於當下的色法於受想行産生的意法生貪嗔癡慢疑無明的習氣過患時,心能如實知於意法生起思惟慧的正觀察,能如理思惟執著五陰的過患於與五陰的本質,於四正勤常能自我提醒,能如理思惟,便能知欲貪,調伏欲貪,越欲貪!

    法句經云: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現前五陰合和的身心
    於“識”不覺心即不明,
    意法就隨五陰造作的
    “名色“而産生業的相續
    展轉輪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近期文章

彙整

分類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