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一個既然已斷喜貪、沒有欲貪之聖者,是否也不會存有對方不善、沒有禮貌的批判心?只是隨緣接應矣?
而聖者之所以不能與凡人長久共處,是否只是因為凡夫受不了聖人的靜、默然的頻率,感覺無趣而自己求去?
聖人若心欲迴避或拒絕,是否仍有嗔心與喜貪的存在?
而聖人是否應已剝落所謂「凡、聖」的概念?和各種概念了?
答:
仁者:
- 仁者的觀念還是大乘佛教的觀念,感性的菩薩道觀念,
此跟斷貪的法證沒什麼關係的! - 賢人和聖人是不會作賤自己的,
賢人和聖人一定遠離惡人、惡事、惡物、惡境、惡法和惡律儀的! - 仁者是不是把凡夫看得過於高尚了呢?!
仁者若認識自己五陰,認識自心無明,
認識自心的見惑和思惑無明,認識世間,就會明白我所説! - 這類問題?從我學修阿含法後就常常遇到,
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著自己的佛陀形象(價值觀)和阿羅漢形象(價值觀),
卻很少人用生命去理解佛陀是什麼?阿羅漢說什麼?
更少有人真正去走佛陀聖道之道,
所以此要如何能真正認識佛陀和阿羅漢所證境呢?
歷史佛陀 –
第一個動作捨王宮和王位和享樂
第二個動作住森林
第三個動作修苦行
第四個動作到處参學
第五個動作獨自修契因緣法(四聖諦),而正滅無明,而正證正覺
今者連放下世間都很難,更別說揣摩和學習佛陀的精神,
而願進一步修習和練習,所以此如何能明悉賢人和聖人之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