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甲問:法師好,我有問題,緣無明有行,
法師的文字裡也有說,
無明因無常四緣,無常四緣緣生,
無明生故行無間,便出生個體。
所以這時候,這個錯誤的我見,是在這個時候升起的,
我過往比較會認為好像是,我去緣無明,
所以其實是,無明緣出一個我,
這樣的理解對嗎?
🔵答:
無明本身就是我,
我們有無明,我們就認為有我,
無明就只有三界愛:
欲愛欲界,色愛色界,無色愛無色界。
三界無明就三界愛、三界取、三界有、三界生。
所以 緣無明有行、識、名色
這個就是生命體。
【二】
甲問:我跳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
法師可不可以對”名色”,有一些比較家常的形容,
讓我們比較好感覺一點?
🔵答:
有,有的,這個有解釋過,
是因為你比較後來才進,我稍微再解釋一下?
識 – 就是無色法。
識 – 我們就直接解釋識跟名色。
識 – 是屬於無色法,那識的特性就是覺。
那現在這個”覺”每個人都有,
所以睡覺叫睡”覺”,”覺”就睡著了,但識還是在作用。
這個單位啊,識的這個單位,它的作用功能就是”覺”,
他沒有記憶的功能,這個心要細,你觀察,你自己就知道。
那因為人不知道人為什麼會有記憶?他就開發出來有個第七識、第八識,
第七識就那個橋樑,第八識就都在第八識嘛!
沒有,沒有,只有一個識,沒有七、八識。
那識的特性就是”覺”,
那為什麼它會有”覺”?因為有空,
識依空而生,依空而存,
那為什麼依空而生?依空而存?因為有無明,
所以像出世間的空,跟理解無色法的空,這是兩個層面。
那識的特性就是覺,它屬於無色法,
那它的特性叫”非有非無”,識的特性就”非有非無”,
那後期佛教, 你以前學的哪一種後期佛教,
最喜歡論的就是”既有既無,非有非無”,這個就是屬於”戲論”,
那就是在論無色法,或者叫無記法。
那識它會攀緣於什麼?
攀緣於空,如果在無色界,
那如果在色界,就會攀緣於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慈心、悲心、喜心、捨心,色界沒有瞋心,
色界沒有瞋心,這個要記住,
那四禪就覺觀嘛,喜心、樂心、一心嘛。
相應的禪那,如果維度越細,那個心的那個結構性就越細。
那所謂的心,就是識住於色法,這叫色界心,
他會從”無色”攀緣於”色”,再攀緣於”欲”界,
對,那現在我們如果沒有禪修,我們對色界就比較不清楚,
那我們就會攀緣在欲界,攀緣在欲界,就是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然後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
識會攀緣在十二入處,
那內六入緣外六入,它會交和(合),
這個交合的交互作用,它會生識,
其實識就一直在,無明在,識就在,
那緣說內六入緣外六入,那是依現前你必須有一種敘述,
那敘述就會這樣講,不然無明在,識就一直在,
對,它是識緣名色,就會攀緣於十二入處,
那內六入緣外六入就生六觸,它也會攀緣於六觸,
然後六受,攀緣於六受,六想,攀緣於六想,六行, 攀緣於六行,
識的特性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阿含有一句經典的話叫:
識有因緣則生,識無因緣則滅。
你改成另外一個詞彙就是?
心有因緣則生,心無因緣則滅。
這樣就好理解,好,這個是屬於識的部分。
那什麼叫名法?
名法就是: 受、想、行。
色法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
意的作用不是色法,但是意的載體是(大腦)。
色法就是有”質礙性”的,
物質的質,障礙的礙,有質礙性的叫色法。
所以我們的,
眼入處有質礙性,耳入處有質礙性。
鼻入處有質礙性,舌入處有質礙性。
身入處有質礙性,意入處有質礙性。
然後,
色是有質礙性,聲音是有質礙性。
香味,氣味是有質礙性的。
然後那個味蕾所對的味,味道那個味,
它有質礙性的。它有一些分子。
觸的對象是有質礙性的。
那法就沒有質礙性。
所以法在阿含講”無對法”,
無對啊,它不相對,但是它會”意緣於法”,所以它的交互作用還是在意入處。
那每一法都叫法,
那先談”色”就是十一法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
這稱為”色”法,十一法。
你現在現前的,每個人現在現前都這樣,就你現前的色法,
而它都會經過法入處,那如果單純談色法就是十一法。
名法就是:受、想、行。
所以~六觸也算名法。
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個算名法。
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這個也算名法,
只有名詞,你看不到它,你內在知道,但是你看不到(所以叫名法)。
然後, 還有那個六想,
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然後意想。
這個(六想)屬於名法,唯有名詞,所以叫名法。
再然後, 還有那個六行,
眼行、耳行、鼻行、舌行、身行、然後意行,
這個(六行)屬於名法,
名法就是觸受想行,
它屬於名法。唯有名詞,所以叫名法。
那部派佛教是把識法歸類到名法,
這個阿含,我這樣看,阿含比較精準,
雖然有一些經它有後期,我覺得部派加進去的,
好像有一點搞混了,好像也會讓人感覺,識法歸類到名法,
我以前看阿含的感覺。
但是七處善法講得很清楚
愛喜集–色集。
觸集–受想行集。
這一句重點,名色集–識集。
所以,識法不能歸在名法。
那再回到緣起支,
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
所以,識不是歸在名法。
那整個南傳的部派佛教全部把識歸在名法,這是錯的。
那好,你看這個大家分得清楚嗎?大部分都分不清楚,
我只要跟人家談識法,名色法,所有幾乎都跟我說,就互動過的,
都告訴我:識法歸在名法。
我都跟他說: 錯!他也不知所以然了,
那解釋,他也不一定會接受,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所以識法,就是屬於無色法,
那無色法會攀緣於”色”跟”欲”,
然後名色就是屬於現在,
那如果你上升”色界”,就叫名”光”了,就不是叫名”色”,
那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這個就是大概識法,“名法”,跟“色法”。
這三個內容,這個學阿含的人一定要懂,一定要會,
這樣你對你的五陰的結構,你才會清楚,不然會不清不楚,不曉得你在修什麼?
觀心是什麼?是在內?還是在外?還是在內外?它為什麼存在?
這個都是問題,對吧?
是的,大概回應你問的這個名法跟色法。
【三】
乙言:在重新看過後,對識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感覺上,若著於哪一界就離不開那一界,要解脫就得完全不著於任何一界才有可能。以前覺得,觸受想行,如電光石火,行者根本完全插不了手,完全無法力挽狂瀾,現在覺得,要扭轉乾坤,不是在事發的當下,而是在平常的正思惟與知離放捨。
🔵應:
1. 善哉仁者,概如所說!
三結斷後,便入解脫道之流,三結斷後,無明&識 要完全離滅,那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2. 善修習安那般那、十六禪法、四念住,善觀五陰離放捨滅,心相應聖法印,欲契入四聖諦&相應滅諦出世間解脫道,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2022-3-5; 2022-3-9